大大笔趣阁 - 历史小说 -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在线阅读 - 白起传 第六十八回

白起传 第六十八回

    为了方便叙述接下来的大战,我们还是先来缕一缕线索,回看一下秦、赵两军的战况。

    刚开始,王龁连续出兵两次,都是千把号人的小规模部队,迅速被十万赵军击败。然后,尝到两次甜头的赵军,终于在确认秦军是真心撤退的情况下,全力追击,一举将五万秦军南下的退路封死。为了拯救该部队,秦军又出动了十万人,绕开了丹水以东的赵国军队,从丹水西侧向北急行,抵达王龁所部身后,并就地修筑营垒。赵括见状,更加确信对方的最高统帅已被他围住,立即发动所有兵力,将王龁向西壁垒方向撤退的唯一一条通道也牢牢封锁。这样,王龁北有长平关,南有赵军主力三十万,西有十多万大军守在丹水河西岸,插翅也难飞,只好凭着仓促间修成的营垒,固守待援。在等了十多日后,白起终于出现,用五千骑兵又将四十多万赵军封锁在了一南、一北两支秦军当中。

    以上几支部队中,这五千骑兵在人数上是极不起眼的。但就这五千人,足以将赵军主力封锁住,以切断其与东壁垒大营之间的联系。当然了,也只能作封锁之用——若用作短兵相接,主动去与三十万赵军交战,被解决掉也就是几个时辰的事儿。

    就这么一环扣一环,双方各施计策,终于打成了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局面:王龁遭三方夹击,赵括遭两方夹击,白起负责配合夹击。因上文已大致讲述了当时战场的地形,是为“|\”形。双方有六十万大军正局促在该图形的上端;而长平关,又恰好将最顶端的狭小出口封死。此时的情况,可说是秦、赵两军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挤作了一大锅。

    再话回当日,赵括见身后突然出现了数千骑兵,将其退路封锁,一时间,脑子也有点乱。他本可以全力向南,将该支秦军击败,从而保存主力,安全撤回东壁垒营地;但再一想,他心中又道:不对啊,即便加上这五千骑兵,秦军也只有区区十几万人,想要包围住我的四十多万大军,兵法中可没有这么一招!于是他不仅不急于撤退,反而下达了总攻的号令:全军猛攻王龁所部,务必要尽快将秦军主将拿下!

    又一番恶战下来,王龁所部虽是人人带伤,仍然未肯投降。赵括不防他顽强至斯,心中又道:既然孙子兵法说过,“五倍则攻之”,那就定然不会错的——我赵军人数虽众,但并未有王龁兵力的五倍,难怪拿他不下!罢了,索性让驻守在长平关、故关、以及东壁垒等地的其他赵军全线投入战斗,这样差不多就有五倍了,必能迅速克之!

    于是,他立即分出一支小分队,冲破那五千骑兵的封锁,前往通知长平关、故关、以及守卫百里石长城和东壁垒的赵军守将,下令他们放弃阵地,倾巢出击。无论如何,也要将身陷重围的秦军主帅拿下!

    因赵括一踏上前线,就改换将领,树立威信,赵军之中谁敢不从。于是各处守将得令,无不集齐兵马,冲下关来,配合赵括从四个方向对王龁所部发动了排山倒海般的进攻,又攻了几日,王龁所部虽奄奄一息,但仍未覆灭。

    就在这时,一声急报传至赵军阵中:大事不妙,长平关已被秦军拿下!

    长平关守将尚在配合赵括,全力攻杀王龁,闻讯大惊,连忙撤回兵马,去长平关下查看。果然,长平关上的赵军旗号,已被换成了秦军旗号。再想回夺时,驻守在关上的数千秦军凭着此关又高又险,将如蝗般的箭雨射下,关下赵军措不及防,死伤惨重。而此时,王龁也已听闻秦军占领了长平关的消息,带着仅存的近十万军队,从南方杀来。这支赵军人数本无多少,又非精锐,被关上、关下的两支秦军一阵夹击,竟全军覆没。

    原来,白起前些日子一直未肯使出全力,就是在等那支奇兵包抄到位。该军队并非是天兵天将,也无跨过赵军阵地,前去攻打长平关的本事。他们之所以能建此奇功,只因他们清一色皆是骑兵,脚程极快。经白起策划,该骑兵部队每人事先携带好十几日的干粮,从上党外围出兵,然后划出一条“C”字型的迂回线路,悄悄绕到了长平关的身后,才突然发动了进攻。——白起当初之所以将王龁安置在了长平关下,为的就是诱惑关上守将放弃关卡,配合赵括作战。一旦此计得逞,秦军便可轻易拿下此关,进一步封锁赵军主力。

    拿下了长平关后,那支奇兵只留五千人镇守此关,另有两万多人补足了军需,马不停蹄,又沿着百里石长城一线,去攻打故关,没过多久,竟将故关也一举拿下了。

    凭借白起妙计,秦军连下两关,又逐渐控制了漫长的百里石长城。如同下围棋一样,秦军已成功将赵军的外围,打成了环环相连的一整片。而此时的白起,终于露出了他狰狞的面目。

    他有条不紊地下达了第三道命令:“即刻起,尚驻守在西壁垒之上的三十万秦军,仅留十万人镇守;其余的随我出战,合围赵军!”

    孙子兵法没有说错,按常理来论,除非拥有绝对优势兵力,否则是无法包围敌军的。因为即便包围住了,如果包围圈太过薄弱,也会被敌军轻易冲破。那么,一个关键的问题出现了:被堵在“长平关—五千秦军骑兵”之间的赵军主力现有近五十万人,而白起手中所掌握的全部兵力也大抵是这个数字,双方兵力相差无几,如何实现包围?

    白起之所以能狂妄地下达该命令,是因为他已找到了取胜的钥匙:东壁垒。

    东、西两座壁垒,是秦、赵两军的军营所在地。其中,西壁垒为一段山脉,名叫空仓岭;而东壁垒则有好几座山丘,如韩王山、大粮山等等。其中,韩王山在北,大粮山在南,赵括眼下的驻军之地,就位于韩王山西北。因而白起接下来的目标,并不是与赵军交战,而是抢占韩王山。

    二十万大军既出,攻占韩王山一事就毫无悬念了。在秦军的大举进攻下,只有少量赵军镇守的韩王山阵地很快沦陷。拿下韩王山后,白起令旗一挥,留下十万军士驻守该阵地,其余的十万军队冲下山去,协助早已堵在那里的五千骑兵。

    到了这时,局势基本明朗了,在白起的部署下,秦军终于从四个方向,将近五十万赵军牢牢围住了。

    在赵军北面,由已经撤退至长平关上的大将王龁,率十万军士,负责镇守;在赵军西面,是秦军的西壁垒防线,白起留有十万守军,负责镇守;在赵军南面,由之前的五千骑兵,以及后续赶来的十万秦军,负责镇守;在赵军东面,由刚刚夺占韩王山阵地的十万秦军,负责镇守。

    赵括见秦军摆出了这套阵势,方才明白,之前的王龁不过是个副将——中了白起之计了!不过,他既是饱读兵书之人,自然早已将各类破解包围之法背得滚瓜烂熟,因此略一琢磨,已有办法,遂下令道:“兵法有云:‘围师必留一阕’。我赵军也可兵分四部,每部各约十万,立即朝东、南、西、北四个方向全线出击。只要有一处得胜,立即前来中军,报知本将!”然后,他仅留数万人坐镇于中军,效仿此前的王龁,也就地修筑营垒,以备后需。

    赵军将士得令,一齐出战,企图突破秦军的包围。顿时,长平关,东、西壁垒,以及白起亲自坐镇的南部防线,无不遭到赵军的猛攻。秦军各部将领见状,一边努力抵挡,一边派人去见白起,询问应对之策。

    白起虽不及赵括饱读兵书,但也是懂兵法的。他见了赵军这一举措,不禁哑然失笑:“那赵括竟以为我白起用兵,还会拘泥于三面包围,网开一面么?”遂命令各部守将道:“赵军既已兵分四路,每部军士人数定然也只有十万。故你等只需谨守阵地,赵军必然攻克不下——无本将命令,各军、各部,皆不得主动出击!若有擅自放弃阵地,出击赵军者,杀无赦!”

    各部将领得令,皆不敢大意,凭借居高临下之优势,全力坚守。赵军四面出击多日,见冲不破秦军防线,诸位将领只得陆续回见赵括,请他再谋良策。

    赵括略一斟酌,又有一计。他传令下去:“挑选老弱将士上千人,前往秦军各阵地下方搦战,只须诱得一处秦军杀下关来,将之击败,我等便可突围了。”

    一支嬴兵,很快组建完成。其中,大多是连兵器也拿不稳的老者,以及尚未戴冠的少年。秦军守将早已得了白起的严令,对此哪敢轻出,只是不断的用弓弩去射杀他们。不多时,秦军一兵未出,就把这批老弱将士给赶回去了。

    赵括两计不成,又有一计。他召集勇士上千人,组建成一支敢死队,命令他们抄取小道,向东南方向突围。这次他的计策倒是成功了,由于秦军只敢在韩王山上放箭,不敢下山追击,终于让几十位赵军勇士突破了层层围堵,成功杀出了重围。

    杀出重围去干嘛呢?

    ——求援。

    可是赵军所有的兵力几乎都已被包围住了,还有谁能前去救援?

    ——冯亭。

    韩军十万,由冯亭率领,此时仍坚守在东壁垒防线南端的大粮山一带。赵括之前之所以不用韩军,只因为韩军军纪松弛,战力太弱,故将看守粮草的任务交给了他们。眼下,他也顾不得韩军到底行不行了,都给我上!

    冯亭得令后,果然带着韩军主力前去救援。结果方与秦军遭遇,这支军队就被白起轻易打退。

    战报传到咸阳,当秦昭襄王得知白起已将赵、韩二军近六十万人牢牢锁住的消息后,拍案叫绝:“自古用兵,未曾有以少围多者也!”

    他大喜过后,又慎重思虑道:白起虽擅长以寡击众,以奇制胜,但此举亦有风险。一旦其他五国见赵国垂危,起兵来救,长平一带的秦军未必还能抵挡得住。于是,秦王下令道:“征集全国十五岁以上者,由寡人亲自率领,奔赴长平支援白将军!”

    又一支多达五十万人的浩瀚大军,很快被组建起来,在秦王的带领下,向东出伊阙,再经河内之地北上,兴师动众地开赴长平而去。秦王目送这支部队出了河内,方才放心回了咸阳——有百万兵力在手,无论有何变故,都必然难不倒白起将军了。

    秦王的魄力,震慑住了山东各国,其后一个多月,赵王虽四处求援,竟无一国胆敢出兵。转眼间,赵军已被围困了四十六日。到这时,近五十万大军早已断粮,开始宰杀马匹充饥,个别体弱者,甚至在期间被活活饿死。赵括见秦军防线严密,又不主动来攻,彷徨无计。这等局面下,他终于体谅到了父亲赵奢的一片苦心——为将者,一军性命皆系于其手,纵是夙兴夜寐,兢兢业业都唯恐不足;更何况目中无人,自以为天下无敌之辈乎?

    唉,此次若能侥幸突围成功,他日,我赵括再也不敢自矜了;可是,如何才能冲破那该死的四道防线?

    他既已认识到自己所学的兵法无用,只得努力回忆昔日父亲的用兵之法。想来想去,他隐约领悟出父亲生前的一句名言:“若计谋无用时,惟凭勇略。将勇者,胜!”

    他计议定了,召集全军将士,当众赔罪道:“此战,近五十万大军随我轻入险地,数战不利,以至被围于此地达四十六日,饿死者过万,赵括已知罪矣。但若要脱困,唯有赖诸位将士继续死战。这几日,我见秦军四道防线之中,唯有南方无高山险阻,可突围出去。赵括愿自领一军在先,诸位可随我之后,向此方向全力突围。若能将诸位安全救出,赵括便是一死,也心甘情愿!”

    听了这话,许多对赵括不满的将士也不禁为他打动,纷纷围拢到他的身边,泣不成声地说:“我等愿追随将军,充当先锋。”赵括点算全军,来时的十万骑兵,此时因靠宰杀战马充饥了多日,只凑齐到骑兵数千人。于是他部署下去:由这数千骑兵当先开路,其余将士尾随其后,一起向南突围。

    说完,他率先持剑上马,行在所有士兵的最前方。又选出数名壮士,高树起“赵”字帅旗,紧随身侧。然后吩咐赵军道:“将士们,你等只顾一心向南,帅旗所在之处,便是我赵括!”

    随着赵括长剑一指,赵军发一声喊,如惊雷一般,四十多万人瞬间一齐向南方杀出。外围的秦军只道赵军已是黔驴技穷,如羔羊一般只等宰杀,没想到这时候他们却突然又迸发出洪峰之势。仓促之间,南方的秦军措不及防,纷纷后撤。赵军骑兵素来勇猛无匹,此时虽只存下数千人,但因感动于赵括之言,都有与秦军同归于尽之心。因而,赵军先锋所到之处,势不可当,轻易冲垮了秦军的第一道防线。

    白起正坐镇于秦军南部阵地,听闻这事,忙登上营垒高处。放眼看出,他不禁倒吸了口冷气,只见数千骑兵一路冲杀而来,沿途所到之处,如入无人之境;在他们的身后,另有几十万步兵紧紧跟随,气势如潮,有如黄河奔腾之势。他连忙督令下去:“本部所有将士听令,全部出营,不惜一切代价,务必要将赵军挡住!”

    白起营内、营外,秦军密密麻麻,不下五六十万人——其中大半都是秦王派来的援兵,阵容极盛。白起见这支军队去了,心中略定,又忙派人去传令东、西、北各处秦军,一齐冲下关来,从身后猛击赵军。而这时,赵括等人早已杀红了眼,管你十万还是二十万,或者五十万,只知一往无前,不顾身后,继续向南猛冲!

    两军大战了数个时辰,秦军南部防线一时间人数虽然很多,但毕竟大多是临时召集得乌合之众,竟然惨遭崩溃。大量的秦兵抵不住赵军的冲击,纷纷败退至白起营中。白起连杀数人,都止不住溃败之势。在这等形势下,饶是一向杀人如麻的白起,心中也不禁闪过一丝恐惧。再看远方的赵军时,已将至近前,当先一人,如癫如狂,正手持利剑,四处冲杀,一身银甲,早已被鲜血染透。正是赵军主将赵括。

    白起急中生智,立于营前,高声道:“弓手将军何在!”

    见主将召唤,一人连忙上前听令。

    “你立即率全部弓弩手,齐射那人!”

    那位将军得令,遂召集营中的弓箭手,匆忙间只得数百人,一齐朝赵括放箭。赵括因位于赵军的最前列,又已战得筋疲力尽,哪能抵挡这番齐射,不多时,他身中数十箭,在一脸的愤恨、不甘中,轻叹一声,黯然倒地死去。

    见主将已死,其余的赵军刹那间士气泄去了大半。而白起趁此良机,则再次聚拢先前战败的秦军,进行反攻。又战了许久,因其他三道防线的秦军已集体放弃了营地,赵军四面受敌,再一次被白起率重兵围住。这一次被围后,赵军再也无心反抗了,只得无奈投降。

    白起降得了赵军之后,派人点算两军伤亡人数。此战,秦军伤亡惨重,那五十万秦王派来的援军已伤折了大半,而赵军仍存有四十多万人。白起知道了这事,不免对赵军孤注一掷时那种可怕的战力感到心有余悸。

    唉,幸好我当机立断,下令射杀了赵括。若非如此,今日秦赵两军谁胜谁负,尚未可知。

    这种军队,绝不可留!

    数日后,白起运用诡计,将赵国已投降的四十余万士兵,全部缴械,然后坑杀;仅有二百四十人因年纪尚少,被释放回国。

    又过数日,赵括的盟友,冯亭得知此事,拔剑自尽。其部下约十万人,也未能幸免,被白起屠杀一空。

    历时近三年的长平之战终于结束了。此役,白起杀赵军五十万,杀韩军十万,又建下了无上大功。只可惜,长平一带的山脚下,处处皆是尸身,骸骨,万千冤魂埋于其间,无法再见证白起将军的所向无敌。

    白起拿下长平后,深知此时的邯郸,已是无可用之兵。于是他继续率军北上,试图一举灭赵。秦军此行,兵分两路:其中,由副将王龁率东路军十万杀向武安,以直捣邯郸;司马错之孙,司马梗率北路军十万,攻打太原,以截断邯郸与赵国西部地区之间的联系;白起自己则坐镇于上党,遣送伤员、老弱回国,修养军士,补充军需,只待那两路大军捷报传来,就可一击制胜。

    战况的进展,和白起事先预料的一样:王龁、司马梗二人,一路连战连捷,分别攻下了武安、太原等地。武安之地,此前在“阏与之战”时笔者曾有介绍,距离邯郸不过五十里,是赵国都城的最后一道屏障。秦军拿下此地后,再往东去,便可一马平川了。

    白起闻讯大喜,遂率军北上,与王龁会师。此时,邯郸的守军,至多不过十余万,而白起则握有大军四十万人。对他而言:拿下邯郸,已是易如反掌。

    不料,咸阳方面,忽然送来一封秦王的亲笔书信,书信中道:“寡人已答应了赵国的求和,上将军可速速撤军,不得迟误!”

    白起愣住了,他不敢置信:这真是秦王的旨意?作为一代雄主,竟会在即将灭去赵国,踏出统一天下征程的第一大步时,宣布放弃进兵?

    反复确认过后,该书信无误。白起又气又急,不禁怒火中烧;但最终,他还是老老实实的将怒火浇灭了。

    四十万大军在手,又长年在外征战。若不遵照旨意立即回国,便是谋反。而这份心思,白起从未有过。

    但白起哪是好惹的!他泱泱不乐地返回了咸阳之后,就四处打听,是谁为秦王筹划的这一退兵策略。查来查去,他找到了罪魁祸首:范雎。

    数月之前,就在白起将赵括四面包围那时,韩、魏二国国内,信陵君等人就已看出了势头不对,坚决主张派兵救赵;结果因二位国君资质愚钝,尚在指望赵军能够把长平之战再拖个三年,竟然都乐得坐山看虎斗。——对他们而言:此前秦国一直盯着韩、魏二国欺负,和赵国鲜有交锋;眼下好不容易才把将祸水引到赵国头上,简直太棒了!这两国越是大打出手,越是难分胜负,对韩、魏二国就越是有利,数年之内,秦军必无力来攻了。

    但他们没想到的是,赵括根本不是白起的对手,仅仅过去一个多月,四十多万赵军被坑杀的噩耗便传遍了天下。随后,白起又大举发兵北上,赵国被灭已成定局。

    这一下,韩、魏二国终于慌了。因为三晋之中,以赵国最强,韩、魏这对难兄难弟之所以尚未被秦国灭掉,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赵国存在的缘故。赵国一旦被灭,凭白起的能力,要想干掉他们,只会比灭赵更快。

    无论如何,得拉赵国一把呀!于是韩、魏二国君臣,赶紧磋商对策,想来想去,他们想到了一计,找到了一人,将拯救赵国的重任交予了他。

    此人名叫苏代,乃是一代纵横名家苏秦之弟。他得了任务后,更不推辞,径入咸阳求见范雎。范雎听闻苏代是从东方来的,已知是三晋方面派来的说客。不过,他毕竟也是靠嘴皮子吃饭的,不怕能说会道之人,见一见也无妨。

    苏代见了范雎,一不哀求,二不行贿,反倒责问起他来:“张相国(张禄)乃是智者,自当通晓事理。可眼下,白起已将攻破邯郸,此乃危急之时也!您身为大秦相国,为何竟无一言进谏于秦王,商议退兵之事。”

    范雎闻言,不禁一愣:奇怪了,这事怎的怪到了我的头上。再说了,长平之战之所以爆发,之所以秦军获胜,归根到底,是因为我的“远交近攻”之策用得好。既然秦国利用此计策,确实能够逐步统一天下,那么累世之功也少不了本相一份,为何要劝大王退兵?

    于是他看着苏代,笑而不答。

    苏代却又道:“赵国将能战之廉颇撤下,改用无能之赵括,兵败长平乃是咎由自取,不足为惜。但在下所说的危急,指的并非是赵国,而是相国阁下。”

    “还望苏先生明言。”

    “赵国诚非眼下可一举攻灭,即便他白起能攻下邯郸,赵国尚有北方之地,东南之地,各有军队十数万,尚能据守。何况,赵国濒危时,必会举国投降齐、魏二国,相国岂不见冯亭降赵而不降秦一事乎?到那时,齐、魏等国既得受地之利,又见秦国势大,必会再次合纵伐秦。秦军虽强,苦战多年也已是强弩之末,未必能胜得过那五国——故而,秦国仅仅得一邯郸,而得罪天下列国,实非上计也。”

    “苏先生言重了。我大秦有武安君白起,生平百余战,从无败绩,莫说是五国合纵,即便是十国合纵,要胜之又有何难?”

    “那倒是了……”苏代忙道:“武安君一出,五国之军必一触即溃。其必趁势先灭韩、魏,后伐齐、楚,横扫华夏诚非难事。只是……”

    “只是什么?”

    “若果真如此,相国阁下还有何用!”

    好个一语穿心,瞬间穿透了范雎那颗贪权贪利之心。

    说到底,范雎之所以能长期占着秦相国之位,只因秦王想要靠他的“远近进攻”之策,逐步统一天下。这事即使苏代不说,范雎自己心中也有数。但是,若真让白起将这套策略实施成功了,秦国统一了天下,那他范雎确实再无用处——论打仗,他不如白起;论治国,他也不是商鞅那种治国高手;论关系,人家魏冉身为秦王的娘舅,早就下台了。

    因此,在“远交近攻”全面完成的那一刻起,他范雎就是个废人。

    如果“远交近攻”不能成功,范雎的下场只会更惨。长平之战大胜,范雎作为最大的幕后推手,自然是怎么奖励他都不过分;可若是继续这么打下去,秦军万一哪天不小心打输了,主将白起自然是跑不了,范雎也绝得不了好处——谁让你出了这么个该死的馊主意?

    唉,秦相国不好当啊,尤其是有一技之长的秦相国。商鞅搞变法,变法完了,马上被车裂了;张仪搞连横,连横见效了,马上也屈死了(秦武王上任后,立即弃用了张仪,张仪郁郁而终);你范雎再是有才,难道就肯定胜得过他俩?

    所以,你若想一直霸占着相国之位,最好的办法,就是让“远交近攻”之策永远有效,但永远完不成。

    范雎被苏代说动,隔日就前去面见秦王,说不可急于灭赵。秦昭襄王虽信任范雎,但毕竟是有为之主,岂能对唾手可得的赵国说放弃就放弃?范雎只得学那苏代,也玩起游说这一招。他告诉秦王:眼下秦军大战三年,早已困乏,若不见好就收,只怕反会前功尽弃。此外,白起手握倾国之兵,又长期在外,如今得了大胜也不急着回咸阳复命,岂能不防?

    秦王听后,犹豫道:“长平一战,秦国出动大军百万,几乎是孤注一掷。既然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,才得了个上党就匆匆撤军,你让寡人如何甘心?”

    “大王放心,如今赵、韩两国刚刚战败,一见秦国军队,无不心胆俱碎。因而无须劳烦大军,只需一纸文书,便能吓得那两国争相割地求和。如此,则是不费一兵一卒,而坐收赵、韩之地,岂不比强攻邯郸,大战数年都未必能拿下,要高明的多?”

    “若寡人答应撤军,赵、韩必会割地?”

    “此事交给微臣,请大王放心。”

    范雎毕竟是有心计的人,他之前虽被苏代说动,但不慌不忙,也提出了一个条件,那就是:若范雎说得动秦王撤军,苏代作为回报,也务必要说服那二国割地求和。苏代同意了。

    苏代出了咸阳,先后奔走韩、赵二国。那二国在之前一战中,兵员大减,根本无与秦国谈判的资格,因此听苏代说只要割地,就能换得白起撤军,哪能不肯。秦王阅过赵、韩二王书信,见他们愿割让六城,这才发出了让白起撤军的命令。

    秦王是满意了,可是白起并不满意啊!从此,他对范雎怀恨在心——若非此人嫉妒我功高,无故劝阻大王,我此时已拿下了赵国,又可出兵韩、魏了。一旦在有生之年相助秦王统一天下,则古往今来的第一名将,非我白起莫属。

    可惜哪,可惜。

    白起越想越是不甘心,又去向秦王请缨,说趁赵国眼下无备,可发兵前去偷袭,灭赵一事依然来得及。秦王心想,既然那两国已肯割地,暂时休战也不失为一件好事;再者,张相国的话也不无道理,这白起虽擅于用兵,但让其一年到头不回国,终有些隐患。先冷他一冷,看看那几国动静,再说吧。

    白起数次请战未果,又见日子已过去数月,心知赵国国内必然已重新招兵买马,补充军力,他日再想直捣其国都,可就极难了。他不忍自己唾手可得的辉煌荣誉化为乌有,忧急之下,竟然大病一场,倒了。

    谁料想,他前脚刚倒在病床上,后脚秦王的旨意就下来了:“上将军,速速出兵,替寡人灭去赵国,以解寡人心头之愤。”

    这就真是玩弄人了:白起说要打,他不给打;这会儿都病得动不了了,又让他速速去打。怎么回事?

    归根到底,还是利益问题。秦王前些日子之所以不肯出兵,是以为赵国会乖乖的将六座城池送过来。得了这六城后,还灭不灭赵,到时再说。可他没想到,赵国这次也用起了诈术,口头答应得爽快,过了数月,竟一直无动静。等及秦王发现大事不妙,派使者去催他尽快割地时,却听说赵国在这些日子里,一直忙于调兵遣将,已作好了死守邯郸的准备。

    秦王被人戏弄了一番,大怒之余,立即想到白起的好处。结果他下令之后,使者却回报他说,上将军白起已是卧病在床,上不得战场了。虽然如此,秦王一日不得邯郸,一日不肯罢休,又派“五大夫”(秦国官衔称谓)王陵领兵十万,前去攻打邯郸。

    不日,秦军即兵临赵国境内,赵王大惊,埋怨虞卿道:“前日,寡人不肯割地赂秦,正因为听了爱卿的劝谏。如今,秦国果然动怒,大举发兵前来,如何应对才好?”

    虞卿伏地道:“请恕微臣死罪,先说一事。昔日,我赵国初得上党时,赵国上下君欢臣喜,都以为坐享渔翁之利,因而出兵,前去接收上党。与秦军刚一交战,战况不利,大王又匆匆遣人去咸阳求和,以示我赵国之软弱,不敢与秦国抗衡,结果反让秦人得计,攻势愈盛。随后,秦、赵两军在长平对峙数年,期间不分胜负,大王又贪图赵括之虚名,急于求成,临阵换将,终遭长平之败。时至今日,为何尚不醒悟耶?秦国者,虎狼之师也,不尽得天下,不能心安;纵使大王将邯郸拱手献上,秦军难道就不会来了么!”

    赵王猛然觉醒,问计于虞卿:“寡人知错了。但事已至此,可有计策能退秦兵?”

    “先王在世时,并未躬身事秦,而秦国十年间不敢犯赵,为何?只因外有廉颇,内有蔺相如也。廉颇数次击退秦兵,蔺相如数次羞辱秦王,因而秦国知赵国强盛,不可侵犯。为今之计,大王不如重新启用廉颇,与秦军决一死战;若能将之击退,方能打消秦国觑觎之心。”

    赵王听后,果然召廉颇前来,询问守战之策。廉颇道:“今赵国上下,可战之士不过二十万,且有半数尚滞留在北方,用作抵御匈奴,一时召集不得。若武安君白起亲自领兵来犯,末将便是有通天之能,也不能胜之;若是他人领兵前来,方有胜算。”

    赵王大喜——白起卧病在床一事,早有细作报到邯郸。廉颇又道:“长平一战时,王龁暴露于前,白起暗藏于后,赵括因此中了诡计,轻率出关交战;此次秦军主将名为王陵,未必不是秦人的计谋,不可不防。大王须当谨慎行事,另向他国求援,若能请得大军来救,则退敌一事有望矣。”

    赵王知道廉颇说的在理,可是……山东各国都已被秦国的“远交近攻”之策给一一化解掉了,这时躲之都唯恐不及,谁敢前来救赵?